那熏香晒干后重量轻,五十文一斤并不算高,但他要的数量也多,余杏对价格其实没有多少异议。
只是她不太信得过梁痦子的人品,试探道:“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,梁老爷也知道我一穷二白,制香也要一定成本。不如咱们立个契书,先付三成定钱,等交货后,再付清剩下的银两,您看呢?”
本以为梁痦子会推辞,没想到他一口应下了,余杏忙把“半仙”请来,让对方帮着拟定契书,定钱数额、交货、验货流程等都写得一清二楚,只是在交货日期上,两人产生了分歧。
梁痦子要求三个月交货,余杏觉得时间太赶,要求放宽些时间。梁痦子却说自己时间紧,等不了太久,若是余杏办不到,他可以出人力、场地,原材料也可以自己购买,余杏只需要出面指导即可。
不过若是按这个方案,他就只愿意给余杏二百两。
从总价一千五百两直接缩水到二百两,余杏自然不肯答应。便和里正商议,组织村里人手一起制香,这样可以加快速度。
于是,双方最终还是以三个月为期,签订了契书。梁痦子也爽快付了三成定金,四百五十两银票。
里正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,直到送走梁痦子,他脑子还是懵的。
苏大舅觉得自己之前见过一百两的银票,多少有点心理准备,但盯着那几张银票,还是没出息地心慌。
余杏见状,伸手把银票收起来,又抽出一张五十两的交给里正:“里正爷爷,麻烦你帮忙安排场地和人手,您认识的人多,制香需要的香樟木和香樟叶子,也麻烦您帮忙安排。”
里正哆哆嗦嗦收起银票,一咬牙道:“成!我一定把事办好!正好村里祠堂空着,就在那儿制香吧。不过,这个工钱该咋算?”
余杏也是头一回当“包工头”,一时也有些手足无措,和里正商量一阵后,决定按每人每月三钱银子,不包食宿;若是外村人来,包吃每人每月二钱银子。
几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,里正忙去把村里的男女老少的聚集起来。
里正把来龙去脉跟大伙儿说明白,又把要在村里开制香坊、招工人的事一一说了,愿意干的村民可以去他那儿报名。
人群顿时热闹起来。
“啥?三钱银子一个月?我一年到头也不一定能挣上个一两,这跟着里正和三妮干三个月就差不多一两了,我愿意报名!”
“我也愿意!”
“我要报名!”
人群踊跃举手,里正让他们过来排队,半仙也被请来帮着记名,当然也没少他的好处。
里正再次强调:“这可是咱们村接的第一笔生意,可要多亏了三妮和她舅,要不是他们出去买香,这笔生意也落不到咱们头上!大家可得好好干!不能给咱村丢脸!”
“要是做好了,咱们以后说不定还能接这样的生意。往后咱们村的人就不光指着地里那些粮食过活,每年还能多不少进项!说不得咱们村以后就富起来了!”
这话说得众人热血沸腾,以往他们农闲时去镇上做短工,人家还挑三拣四,不仅给的钱少,还不包吃,累死累活几个月挣不了几个钱,还落下一身病痛,实在是不值。
如今村里开起了制香坊,不仅活儿轻松,钱还不少,更重要的是离家近,还能兼顾家里的农活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