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站出来,在城中最热闹的广场上,摆起了一个小摊位,摊位上只放着那支最初的桃花簪,然后开始大声讲述起这段故事的来龙去脉,从她在集市上如何一眼看中这簪子,到从老者那听来的故事,再到陈煜精心打造新簪子的过程,每一个细节都毫无保留地说出来。
起初,只有寥寥几个人驻足倾听,但阿璃讲得情真意切,渐渐地,围过来的人越来越多,大家听着听着,又被那故事深深打动了,那些原本轻信谣言的人也惭愧地低下了头。
而陈煜也在工坊门口,向来定制簪子的客人们解释着一切,拿出自己当初记录桃花簪细节的手稿,证明自己的用心与诚意。
经过这一番波折,桃花簪的名声不仅没有受损,反而更加响亮了。
人们越发敬佩阿璃和陈煜对这份美好的坚守,那些原本摇摆不定的人,也更加坚定地成为了桃花簪故事的传播者。
在这个过程中,还出现了一些文人墨客,他们被这故事所感染,纷纷挥毫泼墨,为桃花簪作诗写赋。
一位名叫苏然的年轻诗人,写了一首《桃花簪情赋》,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书生与姑娘的爱情,以及桃花簪所承载的深情厚意,这首赋在城中流传开来,不少人都能吟诵几句,让桃花簪又多了几分文化韵味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桃花簪的故事甚至传到了皇宫之中。
宫中的贵妃娘娘听闻后,对这桃花簪心生喜爱,便差人去寻阿璃,想要看一看这有着传奇故事的簪子。
阿璃受宠若惊,精心将桃花簪包裹好,跟着宫人进了宫。
贵妃娘娘见到桃花簪时,眼中满是惊艳,她轻轻拿起,细细观赏,听阿璃讲述着故事,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。
贵妃娘娘感慨世间竟有如此深情,又欣赏阿璃和陈煜的做法,当即赏赐了许多珍贵的绸缎、珠宝给阿璃,并让宫中的能工巧匠们也学习陈煜的工艺,打造出几支桃花簪,供自己日常佩戴,还时常在宫中的宴会、聚会中,向其他妃嫔、宫人们讲述这故事,让桃花簪的故事在宫中也传为佳话。
而宫外,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也开始以桃花簪为主题,制作一些手工艺品,有绣着桃花簪图案的手帕,有雕刻着桃花簪模样的木雕,还有绘制着桃花簪故事的屏